2025/09/30

這些年遇到的情緒勒索與道德綁架

在外面走跳,總是會遇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。有時候匆促的做了一些決定,回過頭來一想:「不對,我明明不同意這個想法的,怎麼會這麼做呢?」

小時候這個叫做「話術」,現在則是有了各式各樣的別名:情緒勒索(Emotional Blackmail)、道德綁架(Moral Policing/Moral Pressure)、PUA(Pick-Up Artist / 情感操控)...,要多新潮就有多新潮。雖然名詞跟概念可以變化與細分,但最終的目的都一樣:透過談話的方式達成特定的目的,通常是要對方做某件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。

最早被話術的印象,好像是剛考上高中的時候,在學校外面遇到推銷某套「英文百科全書」的大姐,一開始當然是套近乎,然後就是種種「英文很重要」、「這套書是美國高中生的參考書」、「這些錢拿去玩樂不如用來學習」(開始道德綁架了...)。總之最後是買了,不過我想與其說是對方話術高明,不如說是當時真的太嫩了:一個新手村都還沒出的菜鳥,對推銷大概是沒什麼抵抗力的。

後來大學時期,開始在外面打工,參加校外社團,跟社會人士來往(當時幾乎沒怎麼待在校園裡)。這些大哥哥大姊姊其實都還蠻友善的,也教我很多對抗話術的防禦技巧,這些在學校裡還真的是學不到的。當時要花比較大的錢都會去請教一下這些前輩,也就沒吃什麼大虧。


印象中第一次有意識的對抗話術,是出社會之後被電話推銷儲蓄型壽險。當時保險業務的話術除了「為家人求保障」等等基礎道德綁架,與「我這個月業績沒達標要被開除了」的情緒勒索之外,還有一招「還是您說一天15塊對您來說有困難?」,這大概算是正式進入了「攻擊型話術」:冒著激怒對方而中止溝通的風險,賭賭看對方會不會為了面子而順從要求。

當時我是回答:「我有沒有這筆錢是我的事情,這跟我需不需要這個保險沒有關係。」當時很得意自己看穿了對手的招式,現在想想當時還是太嫩了,應該直接無視掛掉電話就好。

這個儲蓄型保單,在孩子出生之後我倒是主動去買了不少,主要是當時工作很忙碌,怕自己如果突然掛掉的話,小孩子未來沒有保障,不過這好像就離題了,言歸正傳,話術。


這兩年被話術最多的,其實是認識幾十年才有機會一起工作的老朋友。背景細節就不多說了,只舉幾個經典的例子就好。

  • 「我做這件事情主要不是為賺錢,是為了回饋社會。」(道德綁架)
  • 「你日子過得那麼好,你就多付出一點嘛。」(道德綁架)
  • 「我不像你那麼有才華,這些事情我學不會,所以才一定要你幫忙啊。」(情緒勒索)
  • 「我都已經認錯了,你還要怎麼樣?」(道德綁架+情緒勒索)
  • 「認識幾十年,你竟然覺得我是這麼壞的人,我真的很傷心。」(道德綁架+情緒勒索)

總之這段時間我真的是開了眼界了,各種 PUA 的連續技、組合技真的是使得爐火純青,收發由心,我到後來已經分不清這些是直接刻劃在他的DNA當中,還是有意為之了。也無怪乎他年輕的歲月在夜店過得極其精彩。

由於我並不喜歡「被操弄」的感覺,所以後來也就很堅決的劃下了明確的界線。作為朋友,需要幫忙我從來沒有吝嗇過,但無論我對這個世界、對他人有多大的善意,我依然堅持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,而不願意變成執行其他人意志的工具。對於邊界感太模糊的人,我想還是就敬而遠之就好。到了半百這個年紀了,最好是遠離情緒勒索與道德綁架,有益於心理健康。

沒有留言: